危机事件评估

危机评估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危机评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危机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时对危机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评估; 第二部分则是对整个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评价; 第三部分则是在危机结束以后,就整个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影响做系统的评估。 在干预初期,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价当事人危机发生的有关诱因,以及当事人接受帮助的可能性,同时与当事人建立一定的工作关系,危机评估主要涉及危机严重程度评估和危机状态评估。危机评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有助于干预人员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目前的危机状态,确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支持系统和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危机的类型   

企业危机事件的发展有四个不同的时期:1.事件发生初期,个人的正常应付机制尚足以满足这一境遇的需要;2.随着紧张和混乱程度的增加,逐渐超越了个人的应付能力;3.需要解决问题的额外资源(例如咨询公司、智库等);4.需要转由其他组织主导问题的解决(比如行业监管部门介入)。

  在处理危机之前,企业首先应该确定危机的类型,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综合来看,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八种:

1.信誉危机

  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公众对其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企业由于没有履行合同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而产生的一系列纠纷,甚至给合作伙伴及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或伤害,企业信誉下降,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造成的危机。

  2.决策危机

  它是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造成的危机。企业不能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趋势正确制定经营战略,而使企业遇到困难无法经营,甚至走向绝路。

  3.经营管理危机

  它是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危机。包括产品质量危机、环境污染危机、关系纠纷危机等。

  4.灾难危机

  它是指企业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强制力量,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重大工伤事故、经济危机、交通事故等造成巨大损失的危机。危机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使企业经营难以开展。

  5.财务危机

  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资金周转不灵、股票市场的波动、贷款利率和汇率的调整等因素使企业暂时资金出现断流,难以使企业正常运转,严重的最终造成企业瘫痪。

  6.法律危机

  指企业高层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涉嫌偷税漏税、以权谋私等,事件暴露后,企业陷入危机之中。

  7.人才危机

  人才频繁流失所造成的危机。尤其是企业核心员工离职,其岗位没有合适的人选,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也是比较严重的危机现象。

  8.媒介危机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报道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体的报道出现失误是常有的现象。一是媒介对企业的报道不全面或失实。二是曲解事实。三是报道失误,或人为地诬陷,使媒体蒙蔽,引起企业的危机。

危机应对基本原则 企业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如何临危不乱,化险为夷,寻找转危为机之道,这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危机应对基本原则

  企业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如何临危不乱,化险为夷,寻找转“危”为“机”之道,这是危机管理的精髓。处理危机事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态度是关键

  危机爆发后,企业可能会“四面楚歌”,政府批评、媒体曝光、公众质疑等都会纷至沓来。此时企业最明智的做法是,正视问题,以诚相待,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敢于公开真相,积极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且“闻过即改”,做出相应的改进举措,争取赢得公众的谅解和同情。

  2.速度就是生命

  危机处理的难度是与危机处理的速度成反比的,速度越快,损失就越小。危机一旦爆发,往往会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如果此时企业反应迟钝,不能迅速查明真相,并在第一时间给公众和媒体一个解释,一方面,会让公众感觉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不敢直面危机,逃避责任;另一方面,信息真空就有可能会被误解、猜测、流言所占据,使问题更加复杂。而以最快的速度扼制危机,往往成本较低,效果也较理想。当然,企业迅速正确的反应,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3.让权威机构说话

  企业自我辩解往往难以证明清白之身,有时还会越描越黑,引起公众的反感。此时应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其权威及中立的身份,足以消除公众的所有疑惑。对一部分企业来说,即使无法得到权威机构的声音,也可以配合权威机构的调查,撤回问题产品,这样比起徒劳的自证清白更能取信于人。

  4.全员同心协力

  面对危机,员工不应是危机的旁观者,而应该是危机参与者。因此,企业应该保持同员工的良好沟通,让全体员工享有知情权,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全体员工的协力支持。如果企业得不到内部员工的大力支持,甚至祸起萧墙,自乱阵脚,企业是很难渡过难关的。


应对具体建议

  1.建立临时专门机构

  临时专门机构是危机处理的领导部门和办事机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危机处理工作,对于保证突发事件能够顺利、有效地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2.对事件进行调查

  企业出现危机事件后,应及时组织人员,了解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收集关于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报告,为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一般侧重调查事件基本情况、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如果事件仍在发展,需调查恶化原因,有无办法有效控制,继续发展会造成什么后果和影响等。

  3.分析危机,确定对策

  调查之后,企业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决策,针对不同公众确定相应的对策,制定消除危机影响的处理方案。

  4.分工协作,实施方案

  应对处理方案制定出来后,企业要积极组织力量,实施既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调整心态,以友善的态度赢得公众好感;工作果断、精炼,以高效率工作作风赢得公众信任;认真领会处理方案精神,灵活机动执行。

  5.评估总结,改进工作

  企业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注意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等方面评估消除危机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

  6.危机的善后

  善后工作主要是消除遗留问题和影响。需建立公共危机处理的补偿机制,建立危机损害科学评价机制,分清责任、及时赔偿,挽回影响,借危机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扩大企业的美誉度。

  此外,企业要想成功处理危机事件,还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加强多方沟通,除了公众媒体外,还要赢得主管部门、股东、合作伙伴、经销商等多方的支持;控制危机的影响面,避免危机蔓延到企业其它销售地区或其它产品。


首页
服务
指南
联系